互联网改变了时代,也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面对新课题、新任务,按照中央文明办的要求,日照市文明办高度重视,转变思路,大力推进文明传播新媒体应用,通过搭平台、建队伍、抓内容,打造“互联网+文明”的文明传播新模式,实现了传播载体由单一向复合转变,传播方式由粗放向精准转变,传播方法由强推广向软渗透、软服务转变,提升了传播效果,牢牢占领了文明传播的主阵地。
一、搭建新媒体传播平台
在文明传播的总体思路中,我们坚持“两个坚定不移”的工作方针:坚定不移地用好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增强传播的公信力与深度;坚定不移地创建文明系统的自主新媒体平台,增强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一是搭建传播平台。日照市委、市政府对新媒体发展十分重视,出台了关于加快新媒体发展的工作方案,把日照文明网、文明日照微信等,作为日照的主流媒体来打造。从2014年起,我们在一无经验、二无专业人才的情况下,从无到有,逐步搭建起4个新媒体传播平台,即“一网、两微、一端”,分别是日照文明网、“文明日照”微信公众号、“文明日照”微博和“文明日照”客户端。它们相互配合、交相呼应,达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立体传播、形成合力的效果。
二是明确产品定位,建立传播循环。“一网、两微、一端”四个平台功能各有不同,又相互配合。具体工作中,我们不是平均用力,重点做的是日照文明网与“文明日照”微信。重大报道发布流程:先由官方微博发布一个短消息,再由公众号集中刊发,然后由日照文明网、客户端进行深度传播。
三是开设专栏,完善平台功能。在新媒体的整体布局中,我们重点打造“文明日照”微信平台,精兵强将办微信,策划活动引关注。“文明日照”微信公众号拥有粉丝17万人,为充分利用资源,“文明日照”微信公众平台开设了“文明网”、“文明联盟”、“志愿日照”三大专栏,最大化地整合利用了信息资源,增强了平台的贴近性与实用性。
二、组建新媒体传播团队
思路再好,重在落实。干好工作,谁来干是关键。日照市注重网络文明传播团体建设,联合本地优质新媒体公号,建立联盟,形成了一支富有活力、机动灵活、专兼职结合的新媒体传播团队。
一是建立日照文明网编辑部专职队伍。日照文明网运转,实行的是管办分离,日照市文明办主管,日照日报社承办,挑选精兵强将做采访编辑工作,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人士来办,让文明网成为日照市文明传播的“新闻源”。重要稿件全部自采自编,增强权威性与吸引力。
二是建立文明传播新媒体联盟。为解决全市政务微信公众号力量分散,无法形成体系与合力的问题,市文明办牵头建立了日照市文明传播新媒体联盟。“文明日照”公众号作为发起者,首批把住建、教育、工青妇、公检法及各区县等32个微信公众号纳入,形成了一个覆盖日照50余万人的新媒体联盟,建立了文明传播的紧密型同盟军。
三是建立庞大的通讯员队伍。建立了2000余名优秀通讯员组成的队伍,覆盖全市各区县文明单位,并将通讯员的发稿成绩纳入文明单位考评,对重点稿件实行重奖,激发了通讯员的积极性,扩大了稿件来源。
三、坚持内容为王的传播原则
无论做什么媒体,可信、可读、易传播是第一位的,“文明日照”始终把握主流导向、坚持内容为王、主动发出声音,取得良好成效。
一是聚焦主题活动。“文明日照”微信公众号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引领正确舆论导向,传播正能量,弘扬真善美。开展“好人365”宣传推广及“身边好人”推荐评选活动,与广大市民互动。传统活动内容与新媒体传播渠道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吸引大量受众关注。实践证明,新媒体要“为我所用”,它是“车轮”,让主流价值观乘上快车,跑得更快;它是“翅膀”,让主流价值观插上双翼,飞得更高。关键是如何引导与运用。
二是策划特色活动。近两年,日照市文明办先后推出了“牵手斑马线”、“留住乡村记忆”、“挂灯笼传家训”等200多个特色活动。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推出了“寻访日照抗战老兵”活动,采写编发了上百个英雄故事;连续五年开展“牵手斑马线”活动,组织志愿者在学校门口公益护学,使上万个家庭受益。
三是善于讲好故事。“本土、主流、原创、互动、公益”,这是我们提炼的十个字的办网方针。具体工作中我们十分注重挖掘新闻线索,下功夫写出能吸引读者眼球的原创文章。日照文明网编辑部经多次采访写出了《诚信渔民16年还债260万元守住做人尊严》的稿件,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
四是注重评论引导。评论是新媒体的重要武器,我们坚持大事必评、旗帜鲜明、亮明观点。2015年下半年,创城突出问题综合整治期间,针对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文明日照微信公众号每天一篇连发60篇专题评论,解疑释惑,得到市民的高度关注和好评。在关键时刻发出正面声音,为创城工作顺利推进,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作者赵嘉兵,为中共日照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日照市文明办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