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特色非遗项目 增强日照市人文内涵
来源:日照黄页网 发布时间:2014-7-11 7:54:51 阅读:1085 次 |
日照市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资源闪烁着日照文化的灼灼光辉,如一股清泉滋养着日照人民的精神世界。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强烈。研究日照市特色非遗项目,提升城市文化中的人文内涵,不仅能够增加城市文明的厚度,提升城市文化的魅力,还可以透过日照的人文景观,让日照群众了解非遗渊源,也可以吸引游客,透过人文景观与城市对话,提升日照文化魅力。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增加日照城市文化的历史积蕴,应根据项目属性和和分类,因类制宜,分别利用。 一是要利用好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学是老百姓口头流传的一些经典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有很多传说极具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比如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凝聚了爱百姓、孝敬父母、朴实大方、勤劳善良等诸多优秀品格;吕母的传说歌颂了老百姓的抗争精神和女子不必不如郎的英雄气概;姜太公的传说更是传述了姜太公的一系列思想智慧;而“青鸾夺卫的传说”则用民间传说的形式讲述了安东卫建城的始末,明朝大将汤和受鸾鸟启发设卫建城的故事,与历史上“国防建城”的设城思路不谋而合……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举不胜举,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将这些民间文学类项目结合具体的史料资料,通过景点设碑讲解的方式传递给游览者,能够让群众在参观游览之余得到深刻的人文教育,增长知识,开阔眼界。 二是挖掘保护传统音乐类项目。日照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资源,比如吕剧、京剧、周姑戏、茂腔等,近年来由于受到快餐文化、市场经济流行音乐文化的冲击,传统音乐发展每况愈下,音乐工作者挖掘传统题材剧本的热情普遍降低,很多经典剧目挖掘不够,浅层次的演出让人失望。而吕剧《墙头记》的演出得到了很大的成功,究其原因还是剧本的完整和吕剧团班子的相对强势,即对该剧挖掘及传承下了功夫。剧本突出孝顺这个主题,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儿女之间互相推诿,导致老人面对“老来难”的人生困境,剧情简单而饱满,王银匠的巧妙设计,儿女们在老人去世后,掀房倒墙找宝藏的情景设计,让群众能领悟其中剧情,流连忘返。虽然处市场经济时代,但剧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善、美”,依然愈久弥香。 三是壮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黑陶制造技艺,纵观日照文明发展史,陶文化具有重要地位。发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搜集民间关于黑陶的传说、工艺技法,建立日照的陶艺大师名录体系是丰富日照黑陶艺术馆人文魅力的必然出路,只展示黑陶,不展示黑陶传承历史和技艺文化的黑陶艺术馆是不完善、不可持续的,而关注黑陶传承状况,培植数个黑陶产业基地,对促进日照黑陶的长远发展,提升日照黑陶技艺的美誉度和影响力都非常有意义。借助农民画,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美学特点开展广泛的交流活动,健全协会制度,让它们在合作中壮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于一身,通过创新和挖掘开展保护工作,不仅让日照重拾文化自信,而且能够给外地游客留下深深的日照印记。 此外,应坚持因类制宜,分类保护的原则,坚持机构保护与项目保护相结合,静态展示与动态保护相结合。选取日照市各区县经典项目、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公共场所、广场、旅游景区以宣传牌或碑刻、雕塑等形式,实现历史文化信息实物化展示,推动日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群建设。建立文化资源主题公园,组建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公园或主题展览馆,运用雕刻、声光电等多种手段开展展示活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良好的文化价值。组织民间音乐爱好者,文化工作者,加大传统民歌、戏曲的搜集研究力度,将其融入社区演出活动,为传统戏曲文化搭建演出平台。吸纳民俗文化元素,注重传统历史文化底蕴,创造出有传统韵味的音乐戏剧作品,经过系统排练,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精品项目。王西江 来源:齐鲁晚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