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杰在泥塑工作室内进行泥塑创作。

郑杰给记者展示他创作的日照名人系列人物画。
天津有个“泥人张”,山东日照有个“泥人郑”。日照“泥人郑”,真名郑杰,1971年出生,一位痴迷于泥塑和日照文化的民间艺术家。他的彩塑技艺入选了今年1月日照市政府公布的日照市级非遗名录民间美术类。他多才多艺,涉猎广泛。他的泥塑、绘画、收藏,充满了对日照深厚文化底蕴的热爱。
郑杰的泥人包罗万象,如西游记里孙悟空、三国演义里关羽等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造型。而更多的则是具有日照特色的泥塑造型。如古朴粗犷的日照民居土屋泥塑、淳朴可掬的日照动物泥塑。作品无一不透着乡土的气息与芬芳。
这些泥塑作品由于所采用的黄泥密度大,后期又经过了多道工序加工,不大的泥塑放在手里也感觉沉甸甸的。“创造人物雕塑的时候,需要揣摩人物的特点,有时候要自己想象成泥塑的样子。这样才能形象、传神。”郑杰说。
在日照街道安家庄子的工作室,郑杰现场展示了他如何捏泥塑——捏一个历史与神话故事并重的钟馗泥塑。几把小刀,一个简单的工作台,泥巴在他手中鲜活了起来。他一边捏,一边如数家珍地介绍着,一件完整的彩色泥塑的落成,要经历取土、炼泥、捏制、阴干、烧制、上色等环节。“泥人郑”郑杰的故乡在后村镇,那里的泥土细腻、粘性好。从六岁开始,郑杰就依顺自己的爱好玩泥巴,捏一些小狗小猫,后来也跟村里的老人学习泥塑手艺,而他们家与泥塑的结缘也颇有“渊源”。
清光绪年间,海曲人郑淑慎酷爱金石书画,平素喜欢一些民间工艺品。有一次,收留了一位流浪的患病泥塑艺人,艺人病好后大为感动,授其祖上手艺,后传子郑全坎,传第三代郑培玢,第四代郑杰。
在几代人努力下,郑氏泥塑作品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至郑杰已加入了现代生活的一些元素,更贴近民间大众。他除了继承传统的泥塑艺术,还从绘画、戏曲、民间木版年画等姊妹艺术中吸收营养。今年1月份,日照市人民政府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彩塑泥塑(“泥人郑”彩塑)入选了市级非遗名录民间美术类。顶着“泥人郑”的名头,郑杰有着很广泛的才艺和爱好。绘画,便是其中之一。他创作了一系列与日照有关的绘画作品。
记者看到,一幅“日照制茶图”长轴画,长达3米,将日照绿茶“采青、分级、晾晒、炒茶、揉捻”等工序在一幅图上全景式地展现出来。而“日照海水制盐图”长轴画,更是长达6.5米,再现了“日照海水制盐”的历史画面。
“绘画来源于生活,为了画这个日照海水制盐图,我专门去实地了解,到了日照的海边盐场,跟着老盐工学海水制盐。”郑杰说。他创作的“日照历史文化名人”系列画作,包含尧王、姜太公、刘勰、丁肇中等人。“每个时代、地域的人有他们的服饰、相貌特征”,为了创作这些作品,郑杰对日照各个历史时期、日照各地的服饰等知识,进行了深入了解。郑杰还好读书,屋里屋外的书籍随处可见。“民间艺术是息息相通的”,靠自学成才的绘画功底,帮助、提升了他的泥塑技艺。
郑杰还痴迷收藏,他倾其积蓄,收藏了他所能见到的4000余册连环画、3000余个各式各样造型的酒瓶,他千方百计从民间搜集到各类日照文物,如清代日照古城墙的老砖……
“在我眼里,到处都是美的东西,没有理由不热爱生活。”他说。(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