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汝太简历
著名医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教授,加拿大临床科学博士,北京协和医学院分子遗传学教授、高血压诊治中心主任,科技部中—德分子医学研究室主任,教育部心血管病相关基因与临床研究重点室主任,科技部国家外专局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常委,全国心血管学会委员,《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主编,国际心脏研究会(ISHR)理事、中国分会主席。 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人,1952年出生,1975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医疗系;1977—1978年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科进修;1979—1982年在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攻读高血压专业硕士学位,毕业留院担任心内科主治医师;1987—1992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临床医学研究所攻读临床科学博士学位;1993—1996年在美国NIH(国立卫生研究院)进行博士后训练;1997年回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工作,1999—2009年担任副院长。1997年回国后,率先开展了心血管分子遗传学研究,近5年来发表SCI文章60篇(均为通讯作者),申请发明专利28项(12项授权),获省部级以上奖6项;多次在国际重要学术会议(AHA、ISH等)发言。
他笑起来真美:纯净、慈悲。 这个白了双鬓的医生,让所有走到他面前的人,尤其是病人,由衷地信任、放松。 一位高血压患者在网上这样传送自己的喜悦:“我真有福啊,挂到了惠教授的号,他医术高超,平等待人,拿病人当亲人一样对待,我希望一生都能接受他的治疗。” 医术精湛,态度和蔼,医德高尚,富有耐心……许多许多的患者,用这些词汇来评价他。 这位让患者发自内心崇敬、爱戴的好医生,就是目前国内外心血管及高血压病临床实践与基础研究的知名专家,国际心脏研究会理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教授、博导,中—德分子医学研究室主任惠汝太。
爱国情深——学成归国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出国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向往。在汹涌的出国大潮中,惠汝太要回国工作的消息,让国内的家人和朋友们惊讶、振奋。 那是1997年的春天,在北美留学、工作了10年的惠汝太,已经掌握了国际领先的医学技术,被导师器重的他,工作在国际一流水准的医学实验室,有着丰厚的酬劳,可当中国医学科学院的院长和党委书记专程赴美国邀请他回国,为祖国和人民服务时,惠汝太毅然决定放弃这些,学成回国。 其时的中国,无论是科研水平还是收入水平,与美国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面对部分朋友的不解与劝阻,惠汝太说:“我在美国、加拿大生活的10年中,深刻地体会到,中国的事情搞不好,全世界的华人都抬不起头,就算个人再成功,也没法扬眉吐气,中国人必须创新、自强。” 他说:“我觉得,中国高血压的发病率高,我可以把自己所学用于高血压的预防工作,找出高血压、心脏病的危险因素,避免高血压带来的多种并发症,减少由此而给社会和家庭带来的精神和经济损失。同时,进行个体化治疗和预防,来挽救高血压病人的生命,避免造成数十万人的身体疾病障碍。” 惠汝太既有临床工作的经验,又从事了多年的医学基础研究,他了解病人的需要,懂得如何将医学研究的成果转化到临床应用之中,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知道他要回到祖国,实验室的老板再三挽留,惠汝太说:“我必须回去,我的父母兄长在中国,我的根在中国。” 当看到惠汝太回国的决心已定时,仍然抱有一丝希望的实验室老板说:“你回去看看,如果中国不适应,可以随时回到北美。” 惠汝太自信地回答:“再回北美,那就是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医学交流的时候。” 1997年12月,中—德分子医学研究室创立,这是中国政府科技部与德国联邦政府教研部共同主办的国家级合作研究中心,惠汝太回国担任研究室主任,同时,他还被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高血压诊治中心主任。
创业艰辛——无怨无悔 用“归心似箭”、“望眼欲穿”来形容渴望回国的惠汝太,一点也不过分。 1997年年底,怀着满腔爱国热情,惠汝太回国赴任,中—德分子医学研究室刚刚创立,他受命组建这个实验室。在缺少人员、资金和仪器设备,在没有助手、科研楼15层房子全空着的情况下,开始了实验室筹备之路。 一切从头开始。困难超出想象。 工作、生活上的重重困难,没能让惠汝太退缩。在科技部和中国医学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中—德分子医学研究室招兵买马,经过一两年的努力,逐步具备了临床科研条件。 回想当初的不易,惠汝太说:“个人的生活困难,别人的不理解,都是很小的事情,我们大家都挺过来了,我们心中奔着一个目标,就是要控制中国人的高血压,减少并发症。我们用科研指导临床、为临床服务,我们的一些实验成果和治疗手段,对于挽救病人的生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02年,中—德分子医学研究室在新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取得的成绩获得国家认可,成为当年年度国家十大新闻之一。同时,在国际学术大会上发表医学论文,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2006年,中—德分子医学研究室在心脑血管疾病遗传危险因素的研究方面取得重大成果,发现了一个基因VKORCI,即维生素K环氧化物还原酶复合物亚单位1,人体携带这一基因,心血管病的发病风险较高。这一研究成果,引起全世界瞩目,它对于预测动脉血管疾病,如脑中风、冠心病、动脉硬化等,在全世界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惠汝太回忆:“我们这篇文章,投到了世界上最权威的心血管杂志《Circu-lation》(循环),当时他们接到这篇文章,确定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来的,专门为这篇文章配写了一篇社论,高度评价我们在动脉硬化研究方面开创了一个新的思维、新的方法,同时又刊载了一个临床展望,展望这个研究对临床将来可能的影响。” 美国脑中风权威杂志在总结2006年全世界中风遗传方面的研究进展时,将这一研究成果列入其中。 美国心脏病学权威杂志在总结2006年全世界动脉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时,也将这一研究成果列入其中。 2006年是个美好的年份,在发现了VKORCI后,一个又一个发现、成果、荣誉接踵而来,中—德分子医学研究室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的审批,成为心血管病基因与临床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863”、“973”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等。 在回国9年后,在默默付出9年后,惠汝太和他的团队迎来了丰收的喜悦和美好的希冀。 2007年,惠汝太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邀请,参加心血管疾病指南的制定。同年,惠汝太担任国际心脏研究会的理事(亚太地区仅有两位,另一位在日本),中国分会主席。
心生莲花——大医慈悲 中—德分子医学研究室的研究重点是分子医学、分子遗传学、基因组医学、药物基因组学等。通俗地讲,就是从基因方面,找到疾病发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 惠汝太说:“对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了,我们才可以在药物和诊断上更具针对性,而不是乱撒网。因为乱撒网,用的药物会引起很多副作用。比如说降压药,有效率目前是20—70%,服用药物后,有的人会产生副作用,有的人不会,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们正在研究这个问题,科学名称叫‘药物基因组学’。” “我想有生之年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要用药物基因组学的方法,来指导农村高血压的用药,能够让病人用经济上可以接受的、疗效又好,副作用又较小的药。”惠汝太希望通过推广高血压、脑中风防治项目,使中国今后每年的脑中风死亡率减少2%,10年减少20%。按照现在全国每年脑中风死亡200万人计算,10年就能减少40万人死亡。 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目前全国有高血压患者1.6亿,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 “防治高血压,为中国的患者雪中送炭”,多年来,惠汝太牢记自己回国的初衷。尽管科研、临床工作繁忙,他还是争取到了国家公益基金的资助,在黑龙江、辽宁、河南、山东等地推广了高血压、脑中风防治项目,给许多高血压患者调整了适合他们自己的、经济上可以接受的降压药,使他们的血压得到了控制,减少了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 2003年8月,惠汝太的团队在革命老区大别山区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建立了农村高血压病临床科研防治基地。他们多次深入乡村,为当地群众开办健康知识讲座,并为12000多人免费普查,查出高血压患者6000多人。惠汝太的团队用国家资助资金为这些患者检查治疗,使他们的血压得到了很好控制,使并发症大大下降,避免了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现象的发生。 大别山区农村高血压防治项目,为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对高血压预防知识的普及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使革命老区干部和群众长期受益,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衷心爱戴。 大医精诚,大爱未央。目前,惠汝太正忙着将医学研究的成果转化到临床实践中,在全国推广高血压、脑中风防治项目,争取让更多高血压患者用上最适合自己的、经济上可以接受的治疗药物,并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普及高血压防治知识,使病人获得心理上的治疗。为让更多的人们懂得高血压、脑中风的防治知识,惠汝太多次受邀参加北京电视台《祝你健康》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健康下午茶》栏目制作,他的讲座深入浅出,易懂好学,深受观众和听众的喜爱和欢迎。 离开日照多年的惠汝太,时刻不忘淳朴善良的家乡人。最近,他已经拟好计划,打算将高血压、脑中风防治项目推广到家乡,他计划跟踪随访5000到8000名高血压患者,让他们得到最科学合理的治疗。 科研、临床、教学,身兼数职的惠汝太每天都在忙碌着。他以精湛的医术,解除患者的苦痛;他用怡人的微笑,温暖那些备受病痛折磨之苦的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