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国黑陶文化之乡”花落日照。日照黑陶文化历史悠久,产量全国居首位,厚积薄发的“原始文化瑰宝”正逐渐成长为一项大产业,绽放异彩。
火与土的艺术
“高柄镂空蛋壳陶杯”是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又被称为“标准黑陶”,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被世界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的制作”。
3月19日,在日照黑陶邢艺术厂,记者见到了“高柄镂空蛋壳陶杯”的复件,它“黑如漆、亮如镜、薄如壳”,其壁最厚不过1毫米,最薄处仅仅0.2毫米,重仅22克。
日照市目前已发现100多处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主要是陶类,而黑陶是其中最著名、最典型的陶器,被史学家称之为“原始文化中的瑰宝”、“华夏艺术之魂”。
中国黑陶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邢葆东介绍,黑陶就其成本来讲是低廉的,但它所传承的火与土的艺术、承载的人类文明,是无价的。黑陶制作是件很复杂、艰辛的事情。从采土、掏泥、拉坯、雕刻、磨光、晾干、装窑、烧窑等制作工序,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需用心去雕琢。黑陶就像一个孩子,需要用心呵护。既要从工艺上不断创新,又要在艺术水准上不断突破。
据邢葆东介绍,日照黑陶以砂质陶、细泥质陶为主,兼有少量磨光黑陶,表面朴素,色泽漆黑光亮,陶品造型独特,形式多样,在表现方法上既注重运用传统手法,又大胆结合现代工艺技巧;既追求物品外在的形态美,又注重画面造型的神态美。
黑陶作品《中华尊》入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纪录;《九龙亭》、《山东大》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在2009年的山东省民间艺术博览会上,黑陶作品获特别奖1件、金奖1件、银奖6件,其制作水平可见一斑。
4500年瑰宝绽放新魅力
在黑陶邢艺术厂,大小不同、厚薄不一、造型各异的黑陶制品,让人目不暇接。
在车间,工人邢宝奎正在拉坯。这个三十岁的小伙子,已经练就了一手令人称奇的绝活。他从容不迫地控制着转轮的速度,陶泥在他手中一会就变成了薄如蛋壳的胎坯。
已有4500多年历史的黑陶制作工艺如今散发出新的魅力。2011年9月,在日照举办的中国首届黑陶精品艺术展上,众多创意独特、做工精湛的日照黑陶原创作品和衍生品,备受人们的青睐。
在日照,黑陶制作工艺代代相传,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日照黑陶技艺的研究已渐臻顶峰,不仅使龙山文化黑陶艺术瑰宝重现异彩,而且还研古创新,在制作、烧制等方面较前人有了新发展。
日照市不断推进黑陶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目前,全市黑陶产业已形成了仿制、复制、创新三大系列,仿古、移植、复制、工艺、观赏、实用等六个类别300多个品种,兆启黑陶、黑陶邢、广云陶艺等120家从事黑陶艺术研究制作的企业,拥有黑陶艺术大师7人、中高级技师230人,年生产黑陶六七十万件,成为全国最大的黑陶生产基地。
日照市已经形成了以黑陶研究所为代表的黑陶研究、开发、加工、销售完整的文化体系和产业链条,集高端艺术品研发、普通产品规模化生产、旅游纪念品推广销售于一体,产品远销英、法、德、意大利、加拿大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复制文化到文化复制
在日照旅游纪念品商店,黑陶是必备纪念品。随着日照旅游的升温,既是工艺品又融合了日照特色的黑陶,备受游客欢迎。
作为一位从事黑陶销售多年的老人,邢葆东说,这些年来,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生产不同档次的工艺品。有十几元钱的黑陶小产品,也有几百元钱、几万元钱的工艺品,让黑陶文化找到了合适的载体传播出去。
邢葆东说,今后还将坚持“两条腿”走路,既正常生产工艺品,也创作艺术品,真正实现由复制文化向文化复制的转变。这是黑陶产业发展的希望所在、前途所在。
日照市进一步挖掘、整合黑陶文化资源,加快打造中国黑陶文化产业基地和黑陶文化创意产业园,建立传统民间工艺品创作生产基地、产品研发基地和产品交易基地,扶持龙头企业,推进黑陶、农民画等产业生产和商品化经营,打造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产业聚集地。
记者 孙巍 通讯员 宋洪飞 张道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