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天任
日币升值和泡沫经济破灭后找不到出路的日本资金涌向了中国,日本大企业为了转嫁日币升值以后带来的价格竞争不利因素把生产据点也转移到了中国。问题是中国是否能提供那么多的劳动力?
从绝对数目上说这不是问题,首先中国是13亿人的人口大国,再加上农村联产承包改革所产生的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正在涌向城市寻找工作机会,而且这些剩余农村劳动力绝大多数具有相当于初中毕业或者以上的文化程度,起码也是小学毕业。中国虽然一直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农村教育的普及也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只需加以一定的训练,完全可以胜任转移到中国的外资企业的工作。
如果问题仅仅到此为止的话,日本的对华投资以及转移生产据点对日本制造业的打击可能还不会那么大,不至于以后在对华投资和生产转移过程中产生一个巨大的加速度。
如果仅仅把没有技术含量或者技术含量很低部分的生产据点转移到海外,对本国的产业是不会有什么害处的。其实,从上世纪70年代之后这种转移就一直在日本和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之间进行,现在的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的制造业几乎都是日本人手把着手教出来的,但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之前也没对日本本国制造业产生什么不利影响。因为,这种转移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训练工人需要时间,日本人无法大规模地进行产业转移,而这又恰好给了日本重新训练国内工人、调整国内产业的时间。这样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两地加工能力的提高反过来又可以填补日本国内因为产业升级而需要的配套能力。如果只从经济上来考虑,当时日本和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之间是一种双赢的关系。
但上世纪90年代日本向中国大规模投资、转移生产据点的时候,事情有点不一样了。各个日本企业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向中国转移生产据点,按照传统的观点这种速度是不可能的,而且伴随着这种转移,中国民营中小企业不但没有因为受到外资挤压而出现经营困难,反而它们的加工技术也得到了同步提高,这样日本企业在转移生产据点时就变得更加方便。中国有好几个行业在短短几年中就走过了别的国家要花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完成的发展道路,到日本人醒过神来以后,发现除了一些真正拼经验的基础行业之外,日本人能掌控住中国人的行业几乎已经没有了。十年前日本人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句话是:“这项工作中国人做不了,只有日本人才行,”而现在已经很难听到了。
比如被誉为“制造业之母”的模具行业,仅仅十年前还是日本人的骄傲,当时他们的结论是:“Japan is number one 的保证就是日本的模具工业无敌于天下,只要日本的模具技术继续领先,日本的制造业就不会出现根本性的问题。”
可是现在呢?“日本除了在超大型冲压模具和超精密模具上仍然具有优势之外,在普通通用模具,无论是冲压的、还是注塑的,中国产和日本产已经看不出差别了。”
我看到过这样的事情,一家为本田提供配件的公司经常干“全球下单”的事情,就是一副模具同时向日本、美国和中国下订单,完成后运到日本进行检验,然后再发回各国进行生产。刚开始的时候公司对中国产模具的检验特别仔细,而现在生产地的概念在检验人员中已经消失了。
这是怎么做到的?模具是对技术和技能要求极强的产品,一般讲来,一个国家模具生产的水平就反映了那个国家机械加工和装配的技术工人的水平,这是一个经验的积累过程,中国的农民工们是怎样在十年左右的时间里赶上了有着几十年、上百年经验的美国人和日本人的?
这要感谢美国人。
俞天任,马甲为“冰冷雨天”,江西长大的上海人,现于东瀛打工谋生。生平喜欢侃大山、打八卦,操心与己毫无关系的闲事。专著《冰眼看日本》、《浩瀚大洋是赌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