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0年,叶向东出生在青岛,1岁时,被送到日照东港区涛雒镇的外婆家寄养,10岁时,回到北京父母家,日照市东港区涛雒镇栈子村人。 现为北京科创京成条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副理事长,日照籍北京同乡联谊会副会长。 1988年的春天,北京。 28岁的叶向东做出了一个让家人和同事惊讶的决定:辞去公职,以两万元借款,创办“京成条形码技术开发公司”。 其时的中国,专业从事条码应用技术的公司,屈指可数,叶向东的公司是北京第一家条形码技术开发公司。 当时,电脑尚未普及,绝大多数的中国人不了解条码,还只是把条码当画看。 创业之初的艰辛煎熬,自然是难以言表。 随着电脑在中国的普及应用,第一个条码应用高峰——银行查询很快到来,叶向东淘到了创业史上的“第一桶金”。 2001年春天,就在公司业务蒸蒸日上之际,叶向东再次做出了一件让人惊讶的事:他对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改制后,叶向东持有公司股份40%,这意味着,京成公司不再属于叶向东一个人,而是属于公司的整个管理团队。“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踏入商海二十余年来,叶向东始终坚持信誉第一,他以山东汉子的真诚与厚道,收获金色的果实,更收获信任和掌声。
创业之初——“50万元贷款差点把我给逼疯了” “晚风轻拂澎湖湾,白浪逐沙滩,没有椰林缀斜阳,只是一片海蓝蓝,坐在门前的矮墙上一遍遍怀想,也是黄昏的沙滩上,有着脚印两对半,那是外婆拄着杖将我手轻轻挽……” 每次哼起这首《外婆的澎湖湾》,叶向东都特别投入、动情。 1960年,叶向东出生在青岛,1岁时,被送到日照东港区涛雒镇的外婆家寄养,10岁时,回到北京父母家。 在老家日照的这段光阴,是叶向东终生难忘的美丽记忆。 外婆的疼爱,邻里乡亲的呵护,金色的沙滩,蔚蓝的大海……在涛雒,幼小的叶向东尽情体味着爱和融入大自然的快乐。“一直到现在,每当我看到大海,都会特别激动,那种感觉,那份依恋,就像孩子见到母亲。”叶向东说。 在外婆的眼睛里、大海的怀抱中,小小的叶向东在慢慢长大。 10岁时,叶向东回到北京父母家。 初到北京的叶向东,落寞无助。这个乡下来的孩子,没有消极、气馁,他加倍刻苦努力,用自己的真诚和勤奋,很快赢得老师、同学们的喜爱,14岁加入共青团,并担任团干部。 1978年,18岁的叶向东参加了工作,成为北京电视设备厂一名正式职工。聪慧能干的叶向东在北京电视设备厂表现出色,20岁任青年班班长,22岁任车间调度,24岁担任车间副主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后经组织保送进电大学习。 1987年,时逢中国社会进入经济体制改革时期,被抽调到局机关体制改革工作组工作的叶向东,深受到启发,改制工作组的工作结束后,这个海边长大的男人,骨子里有着海的勇猛与不安分,开始盘算自行创业。 1988年春天,28岁的叶向东毅然辞去公职,借款两万元,创办了北京第一家条码科技公司——“京成条形码技术开发公司”。 其时的中国,条码市场才刚刚起步,人们还只是把条码当画看,没有任何经商经验的叶向东,凭着山东小伙的闯劲和坚毅,走向了变化莫测的商海。 “起初很难,为还上购买样机和开拓市场的50万贷款,差点把我给逼疯了。”回忆起这段时光时,叶向东感慨万千。 “电脑不普及和人们对条码的认识不足,迫使我们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叶向东说,“我们先后从日、美等国家引进先进技术,开发国内市场并联合国内同行成立了‘条码设备展厅’,到北京、广州、上海等地四处参加国内的技术应用推广展示会,并在报刊上介绍条码技术。” 辛苦的推广没有白费力气,时代的发展很快印证了这个年轻人的眼光是正确的。 第一个条码应用高峰——银行查询很快到来了,叶向东和他的伙伴们忙着从国外进口各种条码识读设备,大批量制作条码查询卡,为银行查账、查询提供硬件服务。 接下来,零售业也开始广泛应用条码技术。 条码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京成公司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到1993年,京成公司的年营业额已达1000多万元。 叶向东,这个从小城日照走向首都北京的年轻人,成功跻身于北京富裕阶层。 经历风雨——“在自己最精通的领域重新做起” 站在时代浪潮的前端、拥有了财富的叶向东,首先想到的不是享受生活。 其时的中国,条码打印软件全部依靠进口,设备贵,耗材贵,在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非常多,叶向东开始琢磨:能否研发出我们自己的条码打印软件? 1990年,京成公司开始着手自己研发条码打印软件。“以现在的眼光看当时的条码打印软件,就像城市看农村一样。首个国产化的条码打印软件,其开发的过程显然是很慢的,但是我们一直在不懈地努力。” 叶向东回忆起当初,用充满感情的口吻缓缓叙述道。 1993年,商业零售业条码应用开始热起来,很多商场要上零售POS系统、商业管理软件,京成公司投入了300万资金,接着搞商业管理软件的开发。 三年后,商业管理软件历尽艰辛终于开发出来,那份喜悦,叶向东至今还记忆犹新。 怀着对故乡解不开放不下的深情,叶向东和在北京的日照同乡一起,发起成立了“日照同乡会”,并出资编辑出版了《北京日照老乡通讯录》。 1995年,在得知北京至日照的列车即将开通时,叶向东迅速组织成立了“日照京成旅游咨询公司”。他计划把更多的日照游客带到北京去,把更多的北京游客引到日照来。但由于自身对旅游业的特点毫无认识,更无旅游行业的运作经验,旅游公司开办不久,就出现了困难。 叶向东在海鲜餐饮业的开发也遇到了困难,他本人在一次出差过程中,遭遇严重的车祸。 从1996年起,多处投资的京成公司业务开始走入低谷。 到了1999年,京成公司的年营业额,已下滑到不足180万元。 这时的叶向东,没有像很多人预测的那样一蹶不振,他的身上有着山东汉子百折不挠的刚强,他决定,一切从头开始。 痛定思痛,叶向东清晰地认识到:摸爬滚打了十多年的条码市场才是自己最熟悉的市场,只有在自己最精通的领域重新做起,事业才可能有新的转机。 1999年,京成条码公司回到中关村进行二次创业,单独设立了新的业务部。 在叶向东的带领下,全公司人努力奋斗,凭着一股顽强的拼搏精神和多年来积累的良好口碑,京成公司在条码市场上扎扎实实地发展业务,慢慢走出了低谷。 叶向东,再一次迎来事业的春天。
公司改制——“懂得舍得,是人生大智慧” 公司业务蒸蒸日上。 2001年初,在公司经营步入稳定上升阶段之际,叶向东突然做出了一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他对公司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同时将公司更名为“北京科创京成条码科技有限公司”。 改制后,公司的股份分配到技术、销售和经营人员的手上,叶向东持有公司股份40%,这意味着京成公司不再属于叶向东一个人,而是属于公司的整个管理团队。 面对亲朋好友不理解的质问,叶向东说,有舍才有得,这样的方式才能使公司的人心凝聚在一起。 良好的机制给公司注入了新的活力。 2001年起,公司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 2002年,公司先后在多个城市设立了分公司。 现在,北京科创京成条码技术有限公司已经成为国内最知名的自动识别技术企业之一,服务的客户成千上万,拥有为全国的制造、物流、医药、金融、农业、能源、零售等行业及政府公用事业机构提供最新的条码应用解决方案的能力。 到2008年,公司年营业额达到了6000万。8年间,营业额增长了20倍。 2008年,为了更便利地提供全国各地的服务,科创京成联合旗下的广州、上海分公司,北京市金京成条码印刷有限公司和沈阳新开元条码数据有限公司组建了“京成条码企业集团(联盟)”。 2009年,叶向东当选为中国自动识别技术协会副理事长。 曾经有记者问起叶向东,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 他说,“我认为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能吃亏、善于吃亏。市场很大,路很远,要把问题看长远一点。总账算下来,我赚的多亏的少。这就是老实人肯定吃亏,但不会吃大亏。” 叶向东认为,企业不能靠价格求胜,要靠实力、靠服务。 谈到企业未来的发展,叶向东说,在越来越细化的市场分工中,个性化服务正在日益突显出更多的市场与需求。京成公司现在酝酿着成立全国连锁性质的“京成标签打印联盟”,以做到资源优势互补。目前,正在寻求更多的标识标签从业者加入到这个联盟中,共享新兴市场带来的利润,继而发展为全国性的专业自动识别行业集团企业。 而对于叶向东而言,他首先想到的还是日照,他欢迎日照的年轻创业者加入到这个联盟中,早日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 他坦言,“关于标签打印这个业务,企业和企业的联盟,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只有把自己最熟悉的业务介绍给我的合作者,我才能放心,不能让他们走弯路。” 20多年的商海沉浮,已经将叶向东锻造成为一个成熟稳健的商人,但他身上,依然保有着最初的热诚与坦率,而为家乡日照做贡献的念头,更是从未舍弃。 “我现在就是想把公司做大做强,实力足了,才能为老家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这些年来,始终大力推介日照、积极为日照发展出谋划策的叶向东如是说。 就在年前召开的日照籍北京同乡联谊会上,热心的叶向东被大家推荐为同乡会副会长。 祝福老乡,祝福京成,也祝福我们的城市日照——越来越好、越来越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