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太公
姜尚,名牙,或字子牙,号飞熊,又称太公望。究其源,姜尚是炎帝的后裔,伯夷之后,“东海上人”。史料考证,即山东日照人。 姜尚是建立西周王朝第一位功臣,又是齐国的始祖。他的军事谋略和治国思想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史考,姜尚即历史人物吕尚。 太公望辅佐周武王 ( 姬发 ) 时,被尊称为“师尚父。”他挥军与诸侯会师于盟津,率兵和四方部族伐纣,战于牧野,平武庚、管叔、蔡叔之乱,“天下三分,其二归周”,此姜因“太公谋计居多”。 周王朝在分封宗室贵族和异姓功臣时,首先把太公望分封到齐地去就国 。自此,史称姜尚为“齐太公”。而日照民间,惯称其为“姜太公”、“姜子牙”。 日照民间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即:文王访到姜尚时,尚让姬昌背着走,到走不动为止;让其儿子拉太公望坐的车,到不乐意拉为止。文王背着尚走了四十八步,儿子们拉着太公车走了八百零八步。尚当时向文王父子宣称:“你周朝只能出四十八个皇帝,有八百零八年的江山”。此事虽纯属民间,但反映了姜太公的神奇及其丰功伟绩。
吕母
公元17年,吕母在海曲(今日照西南)起义,揭开了王莽末年山东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吕母,琅邪海曲人,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第一位女英雄。为了报县官杀子之仇,她自称将军,率义军攻破县城,杀死县令。起义军很快发展到几万人屡创官军。她牺牲后,其部众分别投入赤眉等起义军,继续战斗。
刘勰
刘勰与《文心雕龙》。刘勰,山东莒人,即日照莒县人。生活于南朝齐梁间,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他写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理论专著。他精通儒学和佛学,在文学方面有卓越的见解。不仅超过了前人,同时也对后期的文学特别是批评文学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方法和论据。当他写《文心雕龙》这一巨著时不过三十多岁。《文心雕龙》奠定了我国古典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文学的发展影响极大,被誉为中国古代的“艺苑之秘宝”。 校经楼”三字,为郭沫若1962年题;据《南史》载,“定林寺经藏,勰所也”。刘勰于此,晨钟暮鼓之余,埋头校经,直至圆寂。古今文人墨客来山瞻仰者,面对这位世界级的文学大师莫不肃然起敬。触景生情,追思怀古,写诗以颂者代代有人。
丁肇中
丁肇中是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祖籍日照市涛雒镇。1936年1月27日生于美国密歇根州安阿伯,3个月后随父母回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歇根大学,在物理系和数学系学习,1960年获硕士学位,1962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曾在瑞士欧洲核子中心工作一年。1964年起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工作。1967年起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学系教授。 丁肇中是美国科学院院土,实验物理学家,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 他所领导的实验组先后在几个国际实验中心工作。 1974年,丁肇中和他的实验组发现了一个质量约为质子质量3倍的长寿命中性粒子。在公开发表这个发现时,丁肇中把这个新粒子取名为J粒子,“J” 和“丁”字形相近,寓意这是中国人发现的粒子。与此同时,美国人B.里希特也发现了这种粒子,并取名为ψ粒子。后来(1975)人们就把这种粒子叫作J/ψ粒子,J/ψ粒子的发现大大推动了粒子物理学的发展。为此丁肇中和里希特共同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1981年起,丁肇中组织和领导了一个国际合作组——L3组,L3组目前共有包括中国在内的约13个国家近400名物理学家参加。 丁肇中热心培养中国高能物理学人才,经常回国选拔年青科学工作者去他所领导的小组工作;并受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
|